加强矿源控制 推进产业集中
2010/1/14 13:31:56 来源:中钢网 字体: [大][中][小] 分享
一些业内人士称,每年的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形同虚设,控制好矿源和加速行业整合是控制稀土开采总量的最好手段。
实际上,即便对于资源行将枯竭的提法并不认同,但几乎所有稀土行业从业者都认为限制开采尤其是滥采是绝对有必要的。争议之处在于行业整合的路径上,不少业内人士称,与其通过指令性生产计划来调控产能,不如控制好矿源,提升产业集中度。
一些业内人士称,每年的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与实际生产情况相差甚远,使得采矿指标形同虚设。
根据工信部的“2009年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2008年全国稀土矿产品的产量在7.12万吨,2009年的计划产量则为11.55万吨;而冶炼分离产品2008年的实际产量为12.72万吨,2009年的整体计划产量为11万吨。
长期从事稀土矿开采的赖兆添一眼就看出其中破绽——矿产品数据和冶炼产量数据严重偏离。“至少我还没听说有哪家国内企业用的是进口矿的。”实际上,矿产品产量和冶炼分离产量之间难以匹配的差额正是稀土矿滥采最有力的注脚。
根据工信部的调研数据,广东省2008年矿产品的产量为2553吨,而有行业人士估计,2008年广东省的稀土矿产量达2.5-3万吨。该人士称,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复杂,根据工信部数据,没有矿石资源的江苏省2008年冶炼分离产量在2.07万吨,而江苏省的冶炼分离原料几乎全部来自广东,但广东矿的流向并不仅限于江苏。
一些稀土企业老板还认为,部分地区对稀土矿的各项管理并不规范,也不严格,这就造成了稀土矿产的肆意开发。
“与其大张旗鼓地淘汰冶炼产能,不如着手控制好矿的源头。”赖兆添认为,目前稀土的开采仍然缺乏控制,从矿石供应环节没能给稀土价格提升以足够支持。尽管稀土被列为限制性开采矿种,但由于存在操作及监管难度,这种限制开采的实际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由于指令性计划缺乏执行力,整合成了控制国内矿产品开采总量的最好手段。对此,征求意见稿表示,坚持集约发展,推进企业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稀土产业,到2015年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数量由目前的近100家减至20家左右。
实际上,市场已做出反应。赣州的采矿整合分两步走:2000年,县级政府将分布在个人手里的88个采矿权先集中在8个县的8个公司中;2004-2005年,又进一步整合到赣州稀土矿业公司手中。整合之后,稀土矿的开采矿点大幅减少,从原来的1000多个采矿点,整合成为130个左右的采矿点。采矿点的减少直接带来矿产产能的缩减,由原来的年产2万吨,缩减为整合后的1.5万吨。
当地企业表示,赣州本地的矿商没有一个敢滥采贱卖,一旦低于矿业公司的统一销售价格私自销售,将会受到极其严厉的处罚。
此外,赣州还集中将矿石原料配给几个拥有深加工能力的大型冶炼企业。未来,赣州还计划吸引冶炼企业参股矿业公司,实现产业链一体化。
中国证券报记者拿到的赣州稀土发展情况报告显示,在矿权整合之前的1999年底,新建的25户分离企业仅存5户,5户企业当年分离稀土量累计753吨,全年亏损2亿元以上,负债3.5亿元以上,负债率高达196%。2008年,赣州全市的稀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5亿元,同比增长22.2%,占该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12.2%,比2000年的4.02亿元增长了21.8倍;实现利税总额11.3亿元,同比增长14.3%,占该市工业利税总额的15.1%,比2000年的1420万元增长了78.5倍。
原本稀土矿产就集中在一家企业手中的包头,则成立了内蒙古包钢稀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通过统一组织安排生产、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掌控稀土产业“定价权”。
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王新林提出,作为稀土的主要产出国,一味将稀土定为应实行保护性开采、限制生产规模的小行业,并不适用于所有稀土品种。他表示,北方储量巨大的轻型稀土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应用领域广泛,对比目前的储量,更大范围地拓宽稀土产品的应用领域,尤其是国内市场的应用范围才是提升产业话语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