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指数定价歧视中国
2010/9/30 0:00:00 来源:中钢网 字体: [大][中][小] 分享
一年一度的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并没有因为铁矿石定价机制的改变而减少人气,在三大矿山公司彻底颠覆原有谈判定价机制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9月28日在会上炮轰三大矿山:“铁矿石的指数季度定价模式是他们对中国钢厂的歧视性做法。”
单尚华表示,指数季度定价机制未经广大铁矿石用户系统地沟通,矿山在短期内强制推行,使全球铁矿石贸易秩序陷入混乱,给供需双方生产计划的执行和双方对长远战略的制定增加了很多困难,给钢铁及其下游行业带来很多不确定不可预测的影响,使铁矿石生产企业、钢铁企业、钢铁用户三位一体的产业链平衡关系被打破,这种脱离实际的定价模式已经受到全球各界的质疑。
铁矿石供需没有根本变化
2000年以前世界铁矿石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状态,21世纪以后有了重大变化,2000年-2009年,世界钢铁产量从5.7亿吨上升到9亿吨,其中我国从1.2亿吨增长5.4亿吨,比全球增长量还要多,说明其他各国生产量是下降的,中国2009年消耗了8.6亿吨成品矿,比2000年增长6.6亿吨,而其他各国需求减少1.1亿吨,2000年全球铁矿石产量从9.5亿吨增长至2008年的17.2亿吨,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铁矿石产量下降至15亿吨。
单尚华据此认为,铁矿石供求关系总的没有变化,2010年全球生铁产量5.5亿吨,同比增长23%,比2008年只增长6%,扣除中国因素,全球的生铁产量与2008年相比仍是下降的。
“中国由于铁钢比下降,上半年少用铁矿石2000万吨,进口铁矿石上半年只增长了4%,前七月只增长了1.48%,前八月进口量基本持平,生铁产量增长主要靠国产矿增长和废钢的回收为原料,说明铁矿石需求也未达到2008年高度。”单尚华说。
今年上半年,三大矿山增产铁矿石5500万吨,其预测需求与实际相差甚远,单尚华指出,这是各界没有预测到中国国产矿大幅提高产量,出现过大的偏差,因此矿价翻一番的基础本身就不牢。
指数定价不科学
对于三大矿山强推的指数定价,单尚华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指数定价的问题核心不是季度而是指数,季度定价是在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的情况下,缩短了定价周期,是规避双方风险的一种模式,但应当充分地科学研究,提出一个更客观更便捷的定价制度,其仍属于长协范围,只是时间缩短。
“而这种定价模式的选择,是三大矿山单方面的定价模式,各国钢厂一致反对,但由于矿山的垄断地位,钢厂多次抗争,仍没有结果。”单尚华说。他表示,这是矿山旨在推高矿价,谋取短期暴利,使钢厂经营陷入困境,长远看对矿山也没有好处,因为暴利带来了行业间不平衡,为了达到平衡就会采取措施,比如澳方提出对矿山公司加大税收力度就是一例。
单尚华分析,指数定价存在三个影响公平性的变量,一是中国铁矿石到岸现货价格,二是海运费的波动,三是质量的溢价。这些均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代表性。
“以上季度中国现货到岸价格的平均价格为依据,现货矿只占中国进口量的20%左右,用少数的现货矿的价格确定全球价格没有代表性,这是三大矿山对中国的一种歧视性做法,现货矿是扰乱市场的祸根,与长协矿共存,如果出现正差,供应方会降低合同量,增加现货矿供应,用户则使用各种手段获得长协矿,巨大利益的存在即使严格监管也很难杜绝,过去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而价格出现负差,即现货矿低于长协矿时,用户则会降低合同支出,不利于矿山。”单尚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