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汇总
价格查询
价格走势
价格统计
中钢网现货中心新闻中心原料频道钢厂频道期货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频道 >> 国际行情 >> 国际行情 >> 武钢买矿经:储量第一是如何炼成的

武钢买矿经:储量第一是如何炼成的

2011/3/3 8:18:25   来源:中钢网   字体: [大][中][小]   分享

  2月下旬,承担中国铁矿石价格谈判主要角色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简称“中钢协” )进行高层大换血,罗冰生与秘书长单尚华双双退位,与此同时,是有关2011年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也完全陷入停滞状态,并且有可能永远停止下去。

  这是一个让人无奈的结果。谈判的停滞凸显了双方立场的无法沟通,却也让备受煎熬的中国钢铁企业继续遭受着三大矿业巨头的“剥削”;然而也有例外,就在2月17日,身为三大央企之一的武钢高调宣布,其成为全球拥有铁矿石资源储量最多的钢铁制造商。

  外界惊讶一贯低调示人的武钢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而武钢更得意的在于“成功破解了中国钢铁行业的资源难题”,武钢的模式能否被复制?武钢的经验能否被推广?业界看法并不统一,但普遍的共识却是:中国钢铁企业必须卧薪尝胆向“上游”突围。

  谈判机制彻底失效?

  2月23日,罗冰生在卸任常务副会长职务后以中钢协特约分析师的身份公开宣告,有关2011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陷入停滞状态,现在三大矿业巨头都是跟钢铁企业直接接洽,并且,中方只能是被动接受外方的季度定价或月度定价。

  罗冰生所谓的价格谈判实际上还是依照20多年来一直在执行的国际铁矿石价格长协机制谈判,但是,自从2010年三大巨头单方面放弃这一模式推行季度定价以后,长协机制已经名存实亡。

  罗冰生年前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1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开始,供需双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交流。由于拥有高达6亿吨的年度世界第一进口量,中国钢铁业去年以来一直宣称不会放弃长协机制谈判,但是在现实面前只能接受。

  分析师表示,中国铁矿石需求达到历史高位,长协机制又经历了前几年波折,实际上以后就不能算是谈判状态了,只是每年的形势不同而已,中钢协实际上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基本上都是三大矿业巨头发盘过来,中国钢铁企业再做选择。

  中国钢铁业自从2004年参加国际铁矿石长协价格谈判以来战绩一直不佳,为此,铁矿石谈判过程总是艰难曲折,各种非常手法轮番出现。不过,中国的铁矿石需求总量连年飙升,导致中方在谈判桌上一直难以取得主动权,加上国内行业乱局,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难以维持。

  中钢协是在2008年度价格中逐渐走上前台,时任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曾一度成为中方谈判的“急先锋”,但同样受制于行业形势,中钢协无论是高调或低调换来的都是失败,一段时期内,在网络上中钢协的形象甚至被与中国足协相提并论。

  如今,罗冰生和单尚华双双退休,而他们掌控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也可能永远停止了。罗冰生也不甘心,他认为,只有当2-3年后铁矿石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中国钢厂对海外铁矿石依存度降低,中国钢厂与三大矿业巨头才有可能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对于这个说法,张琳也认为,2014年后中国铁矿石需求会取得平衡,价格也会相对回落。

  不过,宝钢经济管理研究院钢铁产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志强认为,铁矿石价格谈判要想再回到长协模式看来有点困难,主要是双方的力量对比不一样,供需关系也不一样,同时这也是产业发展的轨道。

  分析师表示,目前看来,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已经失效,未来或若干年后会不会有新的定价机制或谈判模式,现在都还无法预料。其实单论谈判的话,现在双方之间也在进行,但是可能无关价格,只是运量等技术性方面。

  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大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为2.91%,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利润都被三大矿业巨头压榨走了,2月16日工信部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钢铁企业进口成本增加了1960亿元人民币。中国钢铁业的梦魇不得不持续下去,似乎看不到尽头。

  武钢买矿好榜样

  当然,在铁矿石困局面前,拥有6亿多吨产能的中国钢铁企业也并没有坐以待毙,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抄底购买铁矿石资源的步伐就逐步加快。2月17日,武钢集团宣布新增两个海外资源合作伙伴—加拿大世纪铁矿控股公司和加拿大ADI资源公司。至此,武钢已掌控海外铁矿石资源60亿吨,锁定权益的资源量更达数百亿吨,武钢集团表示,武钢已成为全球钢铁制造商中拥有矿石资源量最大的厂家,有望在“十二五末”实现铁矿石供应的自给自足。

  按照武钢方面给时代周报提供的数字,从2009年以来的两年时间,武钢投资了海外8个铁矿石项目,分别来自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国,此外,2009年底,武钢与委内瑞拉矿业企业达成长期采购合同和五方协议,协议是首个明确以“中国价”执行的合同,总量达到4000万吨。

  2010年,武钢本部产能已经达到2300万吨,但是由于地处中部,武钢的自备铁矿石自给率已经降至16%,鄂东铁矿石资源仅剩不足3亿吨埋在500米以下,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如果外运,加上内河的运输成本,武钢的钢材成本比国内其他钢铁企业要高出100多元。这也使得其成为国内受铁矿石资源制约最严重的钢铁企业之一。

  根据武钢方面介绍,为了应对资源危机,武钢早在2005年就开始着手寻找海外资源,到2008年直接成立了资源开发部专门从事海外资源项目的开发。目前,承担这一职能的是武钢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国际资源开发投资公司,作为武钢海外投融资平台,开展海外项目投融资工作。

  观察武钢的投资项目可以发现,武钢的投资多数都是铁矿石资源小国或小的矿山企业,基本不跟三大矿业巨头进行正面交锋,武钢宣传部外宣办主任白方对时代周报表示,在与外商的合作形式上,武钢采取了购买矿权、股权,合资、独资、参股等多种经营方式,以增大合作投资成功的几率。

  武钢的特殊选择目标也可能存在着巨大风险,除了资源储量、矿石品位、物流等,所在国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法律环境等等,也都与运营风险相关。白方对时代周报表示,每个项目签约前,武钢都要请境外大的中介机构进行法律、财务、技术的尽职调查,还特别关注签约后的运营风险控制,从而建立符合国际商业惯例的运行管理模式。

  武钢的小心谨慎收获的不仅仅是石头。比如收购南澳CXM公司增发的15%股权,武钢只花费原报价的一折,仅975万澳元。当前武钢在海外公司的股份增值达80%,获得了数亿美元的账面浮盈。武钢海外权益矿离岸价格每吨50美元以内,而现货交易价达到120美元,矿石生产成本节约一半以上。武钢国际资源开发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谢海平表示,2010年武钢从巴西、加拿大等地共计运回600万吨权益矿,同时为武钢节省了近3亿美元的采购费用。

  武钢主要通过海外参股进入当地矿业开发市场被认为是中国企业有效的海外扩张战略。宝钢经济管理研究院钢铁产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志强认为,21世纪是“得资源者得天下”,保障资源供给是现代企业的战略选择,武钢的做法就比较好。

  中国钢铁需“争上游”

  在全行业饱受铁矿石制约的背景下,武钢无疑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对于这样一个让人惊讶的结果,武钢方面显然也非常满意,武钢总经理邓崎琳在出席武钢与加拿大两家公司的签约仪式时曾表示,武钢的做法如果能够推广开来,对于我国资源开发保障和“走出去”国际化战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直承担着新闻发言职责的武钢宣传部外宣办主任白方对时代周报表示,在执行“走出去战略方面”各家都有各家的经验,不能说是学习,但是武钢的经验可以借鉴,具体怎么做,相信各家会有不同的理解。记者在问询宝钢方面对此的看法时,宝钢新闻发言人、董事会秘书王力表示,宝钢有自己的考虑和想法,至少目前没有可以公告的进展。

  分析师认为武钢的经验可以复制:“海外投资有一定的风险也是可控的”,在目前优质铁矿资源被三大矿瓜分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去找别的投资机会也是可行的办法。分析师表示,只要资源在手,即便是铁矿石价格继续上涨,采购成本增加了,但是当初的投资收益也会增加,等于是降低了采购风险,稳定了投资渠道,增加了和三大矿业巨头的谈判筹码。

  不过,分析师表示 ,武钢的做法对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钢铁企业来说难以起到实际作用,首先就是资金方面受到制约,其次是海外投资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技术支持,这方面中小企业都不具备,“某种程度上,海外投资比企业内部管理难度大大增加了。”分析师表示,一方面是现在的优质矿源越来越少,更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未来到2014年左右,中国铁矿石需求会达到顶点,投资的海外权益矿也会尝到甜头,但是另一方面,过度的海外投资也可能不见得能获得收益。

  对于这个问题,分析师认为,即便未来中国需求达到顶点,但是也会在高位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十年二十年不会回落,所以不必担心投资收益的问题,“可能是井喷式增长阶段会过去,但是以后每年最少也会有一两千万吨的增量需求”。

  宝钢研究员丁志强表示,中国钢铁业必须坚定执行“走出去”战略,向钢铁行业上游突围,掌控更多铁矿石资源,“未来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趋势比较明显,中国企业需要垂直整合,完善产业链价值,获取更多利润,把利润空间向上游转移”。他指出,目前全球经济金融化和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化已经渗透到钢铁领域,包括铁矿石价格等已经表现出逐步金融化的趋势。自从2008年5月份到现在,在长协机制谈判没有出结果的情况下,铁矿石场内交易量增加不少,同时必和必拓等也一直在推行指数价格。

  这种金融化、短期化的价格模式正在让中国钢铁企业的成本控制越来越难,市场的波动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丁志强认为,中国钢铁企业必须为此进行充分准备,未雨绸缪,加强研究铁矿石价格金融化后的对应之策。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