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经过了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结构升级的命题,这是一类在复杂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性命题。5月24日,在2013中国冶金装备技术国产化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冶金部副部长殷瑞钰在报告中就我国钢铁业的时代命题进行了探讨。
倡导多层次、多方位的结构调整
从成本来看,2001年~2012年,炼焦煤价格从20美元/吨上涨到221美元/吨,有10倍的价差;铁矿粉价格从19美元/吨上涨到132美元/吨,也有将近6倍的价差。从销售价格来看,以159mm×6mm无缝钢管为例,2010年的销售价格仅为2001年价格的1.51倍,其他包括高线、螺纹钢、中板、热轧卷板的价格上涨均不超过1倍。
殷瑞钰指出,我国钢铁业正遭遇两头受挤的境遇:一方面受上游铁矿石等原料价格持续高位的影响,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钢材产品受产能过剩影响,价格萎靡不振;加之随着销售半径的增加,钢材物流费用相应增加,钢材利润相对降低。殷瑞钰认为,中国钢铁业正面临经济效益低下的困局,控制总量、降低成本、注意价格波动的分析,应是全行业发展、经营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任务。
从国际方面来看,国际铁矿石资源被三家公司垄断和国际金融财团介入,不仅存在暴利投机,还打乱了铁矿石和钢铁业的传统依存关系,形成了卖钢不如卖矿的局面。殷瑞钰认为,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钢铁产能的投资将会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钢厂要拓宽功能,开展多种经营,推动循环经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构建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生态工业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升级换代、转变发展方式既取决于钢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调整,更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发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避免陷入发展误区
殷瑞钰指出,我国钢铁业曾长期处于产品供不应求、投资饥渴的环境,特别是在近些年来宽松的货币供应背景下。今后,钢厂应当避免在发展中显露出来的某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避免认为规模越大越好,分不清企业集团规模与单一钢厂合理规模之间的区别,避免过度无序扩张。二是避免要求钢厂的年产规模凑零凑整、逢五进十,动辄年产500万吨、1000万吨、忽视不同产品生产线的合理规模。三是避免企图一家企业包打天下,企图独家占领某些产品市场。四是避免产品结构在万能化钢厂和专业化钢厂之间徘徊,看不清发展的大趋势。五是避免盲目追求建设精品钢厂。六是避免忽略工艺路线、装备水平和一线操作人员的素质对产品的质量、成本、效率带来的影响。七是避免对工艺、装备乱点菜,贪全贪大,盲目追求一流,导致功能过剩。八是避免在设计中复制落后,缺乏创新。九是避免以两头在外作为产能扩张的支撑和退路。十是避免在投资上只看后发优势,忽视后发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殷瑞钰指出,节能减排既是企业降低成本、改善环境的共性、根本性技术措施之一,也应是投资的重要方向。
多方面支撑产业做强
会上,殷瑞钰系统阐述了制造强国的概念,他强调制造强国不仅仅是单纯产品制造强国,或者是制造技术强国,而应该是关系整个制造行业的一次革命,是一次行业强国。
殷瑞钰认为,要想实现制造业强国,首先就要做到产业的强。而产业的强必须要得到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强的支撑。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不同行业体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共性部分。具体到钢铁行业,这两方面的能力则体现为一些具体的指标。其中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能耗、工艺、装备水平、生产效率、高端产品制造、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环境生态、资源和能源可供性、人才资源和素质、管理能力和水平。殷瑞钰还强调,对于评价企业的综合实力,这些指标的计算和权重是动态的。即便是同一种行业,它也会随着产品、地域、时代的差异而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和升级。
要做强产业,作为决策层还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一是避免对产业做大做强的片面理解,避免盲目比大、片面追求规模扩张;二是避免GDP挂帅的标准,避免因盲目比快而忽视质量、效率;三是正确理解高端化、精品化,避免高端过剩和产品同质化对市场带来的冲击;四是要处理好集中度、集群与合理布局的矛盾,处理好物流成本控制和环境制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五是要充分利用资源、能源的可供性,把握市场的手,对价格有话语权。
构筑集成、多元、绿色的产业体系
殷瑞钰认为,钢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支持社会、经济的价值创造力,增强可持续竞争力(包括低碳竞争力)。为此,应当逐步构筑集成、多元、绿色的产业体系。这可以通过加强支撑性的支柱(资源、能源可持续供应、人才、成本、效率、环境等)和拓展性的平台(市场合理占有、功能拓展、效率提升、质量改进、品种拓展、价值链延伸、社会服务等)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筑集成、多元、绿色的产业体系,应在适度区域范围内实现整合发展。由于钢铁企业具有输入的资源密集、能源密集,输出产品、副产品、排放物数量巨大等特征,不同运距的物流费用和环境负荷是不能忽视的。因此,从钢厂的资源和能源、市场销售半径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看,不可能有一家钢厂可以包打天下,应该在适度区域市场内实现多元化、关联化的整合发展。
构筑集成的、多元的、绿色的产业体系,应加强专业化生产经营。由于钢铁生产流程渐趋连续化、协同化的特征和多目标优化的要求,逐步形成了市场需求决定生产设备的种类和能力的现状。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优化的观点出发,单个钢厂应该定位在产品专业化生产经营,并作为生产结构优化的发展方向。
构筑集成的、多元的、绿色的产业体系,应加强差异化竞争与合作。高精尖产品其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不是每家钢厂都要去经营精品市场。在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前提下,根据各厂周围的市场条件,开展不同质量、不同层次产品的差异化分工和企业间、集团之间适度互补合作应该是相对明智的选择。这将关系到资本的投入量和单位投资的产出效益,也将有助于企业间、集团间的有序分工。这一点已被日本、德国、美国等钢铁业界的发展、整合过程所证实。
集团化经营管理是构筑集成的、多元的、绿色的产业体系的方向。单个钢厂的发展方向不是产品万能化,也不是集中在一地无限、无序扩张产能,行之有效的发展趋势是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组成企业集团(包括关联的、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开展集团化经营、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延伸产品链、能量链和资金链。
应该从发展战略层面上综合分析,重视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顶层研究、顶层设计,才能解决产业和企业层面的复杂命题。
最后,殷瑞钰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一是重视资源的可供性和价格的演变趋势研究,重视能源的充分利用和节能减排,特别是能源的网络化系统效率研究;二是重视所有钢铁产品的低成本、高效率洁净钢生产平台的构建,在某些条件好的地区,推动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特殊钢厂的联合,互相支撑,增强竞争力和资源互补性;三是重视钢铁产品的质量、性能与功能的时代适应性,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钢材,深入开展冶金过程工程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的产品研发;四是重视钢厂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与合理时-空尺度内循环经济园区的构建与经营,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研究市场容量的演变及其区域发展趋势,防止同行业间过度的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