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汇总
价格查询
价格走势
价格统计
中钢网现货中心新闻中心原料频道钢厂频道期货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频道 >> 业内视点 >> 业内视点 >> 粗钢产量仍将攀升 中国钢企亟需走出去

粗钢产量仍将攀升 中国钢企亟需走出去

2013/12/18 8:30:49   来源:国际商报   字体: [大][中][小]   分享

  中国钢铁企业必须走出去,将国内的部分钢铁产能向境外转移,由大规模进口铁矿石、炼焦煤等冶炼原料转为大量进口成品钢材,实现中国钢铁发展战略的重大转移,实现中国GDP能耗的逐步降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份累计,全国粗钢产量71286万吨,同比增长7.8%,预计全年粗钢产量7.7亿吨左右,比去年(7.16亿吨)增长7%以上。如果考虑到一些未纳入统计的产量,实际粗钢产量还会更多,大约在8.2亿吨左右。

  中国钢产能并不过剩

  在得出中国钢铁产能是否严重过剩结论之前,首先需要理清严重过剩的评判标准。所谓钢铁产能过剩率,是指钢铁产量与设备能力的比率,或者说是冶炼设备的开工率。按照国际公认标准,钢铁产能设备利用率达到80%,即为合理水平,不存在所谓过剩;利用率在75%至80%之间,可以视为轻度过剩,也可以称之为适度过剩;利用率在70%至75%,即为中度过剩;只有当钢铁产能利用率低于70%时,才属于严重过剩范围。

  2012年年末,全国粗钢产能约为10亿吨,2013年中国粗钢产能继续扩大,年末全国粗钢产能估计会达到11亿吨,全年平均折算年产能大概为10.5亿吨。据此测算,2013年全国纳入统计的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4%,刚刚超出轻度过剩范围;而实际粗钢产能利用率(将部分未纳入统计的产量计算在内)则为78%,已经十分接近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测算,中国钢铁产能都不能被说成是严重过剩。

  实际上,今年以来中国钢铁企业也一直没有出现过像样的减产,除了正常设备检修外,基本都是在满负荷生产,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钢铁冶炼设备使用率居高不下。这一点,无论是国有钢铁企业,还是民营钢铁企业,其负责人应该心中有数,自己所管理的企业冶炼设备果真出现了30%以上的关闭吗(正常检修除外)?要是钢铁企业没有普遍出现这种情况,中国钢铁产能整体上也就没有严重过剩。

  由此可见,所谓2013年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缺乏权威统计数据支持,真的只是一个传说。

  2013年1~11月份,全国粗钢产量71286万吨,同期钢材进口量1287万吨,折算粗钢1355万吨,两项相加,1~11月份全国纳入统计的粗钢新增资源量为72642万吨,预计全年粗钢新增资源量接近8亿吨。如果将部分未纳入统计的粗钢产量计算进去,2013年中国实际粗钢新增资源量将会达到8.4亿吨。

  2013年中国粗钢库存(钢材库存折算,下同)究竟增加了多少呢?总体来看,2013年中国企业基本处于去库存化过程之中,贸易商与下游消费者普遍对于前景谨慎,尽可能地压缩库存,甚至连正常“冬储”也予以放弃,因此无论是钢铁企业库存还是社会库存都不会增加很多,初步估算与上年比较,全年新增库存最多不会超过3000万吨。

  一般而言,当年钢材新增资源量减去库存增加量后,就是这一年的钢材消费量(含直接出口,下同)。这样算来,2013年中国实际粗钢消费量已经达到了8亿吨,比上年增幅亦不会低于6%,明显超出一些部门与机构预期。

  冶炼原料需求旺盛

  虽然2013年中国统计粗钢产量达到7.7亿吨,实际粗钢产量达到8.2亿吨,但其产量扩张步伐还未见到有停止迹象。受到多种因素影响,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全年纳入统计的粗钢产量将达到8亿吨,比去年增长5%左右。如果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产量,实际粗钢产量将会更多,不会少于8.5亿吨。

  继续扩张的钢铁产量,势必为铁矿石、焦煤等冶炼原料需求提供更大空间。由于中国铁矿石、废钢等冶炼原料的进口依赖性较高,国内需求的扩张势必拉动进口相应增长。随着向国内外需求的同步启动,以及补充库存需求的明显增加,新一年内中国铁矿石、废钢、炼焦煤等原材料进口增长将更为明显。初步测算,201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将超过9亿吨,增幅在7%以上。

  钢铁冶炼以及焦炭、矿石等冶炼原料,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国内钢铁产量不断攀升,意味着环境污染压力加大。今年以来华北地区严重雾霾,与钢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有着直接关系。受到国内外两个需求的拉动,未来中国粗钢消费峰值,还会越过9亿吨,向10亿吨靠拢,其中出口需求(包括直接出口与间接出口)有可能达到2亿吨。这么多的粗钢需求,尤其是境外粗钢出口的需求满足,无论如何不能都在国内长期生产,这是中国环境难以承受的。因此,中国钢铁企业必须走出去,将国内的部分钢铁产能向境外转移,由大规模进口铁矿石、炼焦煤等冶炼原料转为大量进口成品钢材,至少是进口各类钢坯,实现中国钢铁发展战略的重大转移,实现中国GDP能耗的逐步降低。有关部门应当对此进行顶层设计,前瞻引导,统筹布局。而提高环保标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吨钢环保成本,借助环保压力,应当成为倒逼钢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措施。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