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算术题
2014/2/9 9:09:41 来源:中钢网 字体: [大][中][小] 分享
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核算数据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万亿。同日,记者统计了31个省份2013年的GDP总量与增速,目前已有24个省份公开了GDP总量。而上海、山西、陕西、黑龙江尚未公布GDP总量,仅提及了增速。记者根据其上一年的经济总量与2013年的增速计算出其2013年GDP总量。据此,28省GDP总和约为58.9423万亿。
虽然各省(市、区)GDP总量还未完全水落石出,但根据上年总量和2013年的增幅,各地相加的GDP总量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总量高了2万亿。
这不稀奇!关于全国GDP和地方GDP的这道算术题,国家统计局的“和”总是小于地方的“加”。舆论场自然引申:地方数据造假;专家理性解释:数据注水。不管是数据造假还是注水,都牵涉主观和客观两层原因:一是各地为了完成节能降耗和政绩考核,故意修改数据以让GDP数据好看,这是主观因素;二是统一大市场下,经济活动交叉进行而带来的各地重复统计,这是客观原因。当然,国家统计小于地方数据也包括可能的统计误差。
客观上的数据误差,有情可原。但主观上的数据修改则是不能原谅的,也是舆论场所深恶痛疾的。其实,GDP总量和增幅没有错,实实在在的GDP总量和增幅,无论国家还是地方,都是越多越好。很简单,锅里满才能碗里有。但是,无论国富还是地方财富,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民富上才实实在在。事实上,宏大的国富并未让达到公众可感的民生预期----即便是不注水的GDP总量和不造假的经济增长率,也很难获得基层民意的期许。
相反,各地好看的GDP数据和增长率,带来的是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还有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数据造假,自然成为民意沸腾的怨府。
因而,国家和地方的GDP算术题,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攸关宏观经济和微观民生的多元方程式,公众期待的是正解而非错讹。
一是让宏大的GDP总量转化为民生质量,从国富到民富,从政治到法治,中国社会转型到了拐点时刻。从中国GDP超日到国家社会预测中国十年后超美,GDP总量作为中国硬实力的象征意义已经实现。中国社会的现实期待,是让国人拥有可体味的幸福感,让民生质量和GDP在世界上排序匹配。中国梦,不仅是强固梦,也是富民梦,家国同梦,是GDP从量到质涵化的首要正解。
二是让GDP的政绩惯性变理性增长。GDP总量增幅,是中国第一轮改革的正能量,也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并成为第二轮深化改革的重点。内中之要,在于GDP增长是以政绩考核的名义出现,使得各行政层级不顾一切搞发展,竭泽而渔,从而造成了社会、经济、环境和民生的多重矛盾。以至于,GDP增长成了水涨船高难以控制的政绩惯性,即使是在中央点刹、宏观决策设定最低发展指标的大环境下,很多地方依然预设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摒弃GDP至上,追求宏观经济健康理性增长,消化以往的结构性矛盾,是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迫切任务。从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看,中国经济增长率依然处于一枝独秀的高水平。
三是GDP总量增幅只有成为民生指标,中高速增长才有意义。事实证明,GDP在公众印象中成为调侃的对象,就因为和官员升迁相关,而和民生诉求无关。在这样的民意评价下,GDP总量越大,增幅越高,公众对GDP越是反感。因而,只有GDP总量和增幅和民生愿景一致并且和现实生活对应时,GDP才有意义。
GDP是国际通用的反应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整个世界都重视。可见,GDP本身没有错,错在将其极端化和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