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钢产量的峰值,前些年国内曾讨论得热火朝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专家认为,2015年前国内粗钢产量难以大幅回落,按2010年预计产量6.2亿吨计算,国内粗钢产量将还有5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并在2015年前后达到峰值12.5亿吨;有机构认为,我国钢产量在2015~2020年期间达到峰值,峰值产量约为7.7~8.2亿吨;也有专家认为,中国钢铁需求在未来十几年仍将保持增长,钢铁消费峰值可能在2020年前后出现,人均消费峰值为493~513kg,消费总量为7.10~7.38亿吨;也有机构认为,中国钢铁年产量峰值应在8.7亿吨左右;还有专家认为,我国粗钢产量可能在2020年前后达到饱和,饱和值规模约7.7~8.5亿吨;还有机构认为,我国钢铁或将在2016-2018年达到产量峰值;力拓及必和必拓等国外矿山巨头一直认为,按照每年的铁矿石使用量,中国钢铁年产量将在2030年才达到10亿吨左右的峰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不过,自2010年以来,我国钢铁生产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粗钢与生铁的产量增长率都在10%以下。尤其是2014年,粗钢与生铁产量分别达到82269.8万吨和71159.9万吨,双双刷新最高历史记录值,而同比增长率却都不足1个百分点,分别为0.9%和0.5%,双双降至30多年来的新低。这让一直关注钢铁行业发展的很多业内人开始寻思:我国钢铁产量是否已经达到高峰?人们还在怀疑和揣测着,他们普遍不敢断定钢铁“高峰”已经到达,再往后走,就是逐渐逐渐的下坡路了。因为,毕竟中国钢铁发展的这趟列车已经快速行驶了30多年,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的前10年,几乎都是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速、超高速地行驶着,到2014年,钢铁“列车”逐渐减速,再减速,达到产量“行程”终点之后,戛然而止。
现在,我们的钢铁“列车”又已经缓缓启动,开始了她的新的征程。可是,“列车”上的许多人们却还在延续着昨日的美梦,梦想着未来还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钢铁产量高峰,从而能够像过去那样一次又一次地获利。然而,很不幸,这些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不可倒流,钢铁产量高峰已成昨日佳话。
2015年一季度全国钢铁生产数据显示,我国钢铁产量已经理性收缩。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月-3月份,我国粗钢产量累计20010万吨,比2014年前3个月累计产量下降1.7%;其中3月份我国粗钢产量为6948万吨,同比下降1.2%。(2)1月-3月份,我国生铁产量累计17654万吨,比2014年前3个月累计产量下降2.3%;其中3月份我国生铁产量为6025万吨,同比下降2.4%。(3)1月-3月份,我国钢材产量累计26640万吨,比2014年前3个月累计产量增长2.5%;其中3月份我国钢材产量为9756万吨,同比增长3.6%。
今年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7%,这是自1995年至今20年来我国一季度粗钢产量出现的首次下跌(1995年一季度我国粗钢产量比1994年同期减少28.5万吨,下降1.2%)。它反映出我国投资速度、建设速度、消费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均在放缓。随着化解过剩产能和减少污染进程的推进,中国钢铁产量将进一步下滑。因此,本次我国首季粗钢产量同比下降是钢铁产能释放的一种理性收缩,它是有先兆的,有原因的,也是必然的。
今年首季我国钢铁生产同比下降是有先兆的。首先,最近5年(2010年~2014年)全国生铁、粗钢产量增长速度波动下行,总体趋势向零增长靠拢(参见表1)。其次,回顾一下2014年我国钢铁生产情况可以发现,自去年第三季度末,国内粗钢产量即与上年同期逐渐趋于平衡(参见表2)。如2013年和2014年这两年的9月份粗钢产量分别为6754.0万吨和6754.2万吨,增长率为0.0%。去年第四季度钢产量虽然稍微增长0.3个百分点,但是在10月和11月份则均出现了月度产量同比下降0.2~0.3个百分点。这些迹象表明,我国粗钢产量已经到达顶峰区,在经过短暂徘徊和小幅调整之后,将开始掉头缓慢波动下行。
表1 2010年~2014年全国生铁、粗钢产量及增长率统计
项目
|
指标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生铁
|
产量(万吨)
|
59021.8
|
62969.3
|
65790.5
|
70897.0
|
71159.9
|
同比增长(%)
|
7.4
|
8.4
|
3.7
|
6.2
|
0.5
|
粗钢
|
产量(万吨)
|
62665.4
|
68326.5
|
71654.2
|
77904.1
|
82269.8
|
同比增长(%)
|
9.3
|
8.9
|
3.1
|
7.5
|
0.9
|
表2 2014年与2013年后4个月国内粗钢产量对照(单位:万吨)
月份/季度
|
9月
(第三季度末)
|
10月
|
11月
|
12月
|
10~12月
(第四季度)
|
2014年
|
6754.2
|
6751.6
|
6330.1
|
6809.0
|
19890.7
|
2013年
|
6754.0
|
6773.4
|
6340.9
|
6708.3
|
19822.6
|
增长率(%)
|
0.0
|
-0.3
|
-0.2
|
1.5
|
0.3
|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钢铁产量数据显示出“铁平钢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2月我国生铁产量11870万吨,增长幅度为0;粗钢产量13053万吨,增长幅度为-1.5%。这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两个月全国钢铁产量已经停止增长,转而开始下降。
从环比情况来看,2015年1-2月全国粗钢日均产量221.24万吨,较去年12月(219.65万吨)略增0.7%。这说明尽管钢铁生产上游原料市场供应过剩、成本下滑,但下游用户需求饱和(不及去年)、钢材价格低迷不振,钢厂生产积极性不高。
今年首季我国钢铁生产同比下降是有原因的。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一季度GDP仅增长7%,为2009年以来最疲弱水平。2014年各季度及2015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6%、2.0%、1.9%、1.5%和1.3%。显然,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均下降明显(参见图1)。
1、工业生产增速回落。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比2014年四季度的7.6%明显下了一个台阶,比去年全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为GDP增速下滑的主因。工业生产从1-2月6.8%降到3月的5.6%,创六年多来新低(参见图2)。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4.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3.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2%,3月份甚至下降了2.6%。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52亿元,同比下降4.2%。2014年3月~2015年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见表3。可以发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越来越低的下降趋势。
表3 2014年3月~2015年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
年份
|
2014年
|
2015年
|
月份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3月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
|
0.92
|
0.60
|
0.61
|
0.65
|
0.59
|
0.16
|
0.81
|
0.43
|
0.42
|
0.65
|
0.42
|
0.40
|
0.25
|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5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5%(参见图3)。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2.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5.4%。从到位资金情况看,一季度国内贷款下降3.7%,利用外资下降33.5%,自筹资金增长11.3%。
3、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下滑。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速同比继续下滑(参见图4),降至8.5%(迄今为止的最低值)。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8.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20.9%;房屋竣工面积同比下降8.2%;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9.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8%;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9.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9.1%。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2.4%,到位资金下降2.9%,其中国内贷款下降6.1%。3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49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6%。房地产下行是经济下行最大的风险。
4、价格水平低位运行。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3月份同比下降4.6%(参见图5),环比下降0.1%;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其中,采掘、原材料及加工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9.0%、8.7%和3.4%。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6%,3月份同比下降5.7%,环比下降0.3%。其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购进价格分别下降11.1%、10.0%和3.1%。
今年首季我国钢铁生产同比下降是必然的。首先,按照《新环保法》的要求,我国已经关停了一些钢铁厂(不合规的高炉、转炉或者电炉),还有更多的低利润和高污染的工厂正被要求停产整顿或升级改造。
其次,我国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2013年已经达到峰值, 2014年,我国钢铁表观消费量已经出现明显下滑。寻找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需要从钢材进出口着手。2013年,我国出口钢材6234万吨,同比增长11.9%;进口钢材1408万吨,增长3.1%;进口钢坯55万吨,增长53%。坯材合计折合净出口粗钢5073万吨,同比增长14.4%,占粗钢总产量的6.5%。2014年,我国出口钢材9378万吨,同比增长89.6%;进口钢材1443万吨,增长0.5%;净出口钢材折合粗钢8441万吨,同比增长64.5%,占粗钢总产量的10.3%。显然,2014年我国比上年向国外多输出粗钢3368万吨。而2014年粗钢产量仅比2013年增加734万吨(增长0.9%)。这意味着2014年国内市场粗钢资源供应量比2013年减少2634万吨。考虑到2014年国内市场库存量比上年减少大约300万吨,那么,2014年国内市场实际消费的粗钢量比2013年大约减少2300万吨(连同新增加的粗钢产量一起被国际市场分流消费)。很显然,2014年中国粗钢表观消费量比2013年减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是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跌3.4%至7.38亿吨)。这是30多年来的首次下跌。与此同时,2014年国内市场价格也比2013年下降不少,全年总体表现为一路走低。可见,国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已经出现下降。
第三,我国钢铁“大发展”时期已过,今后需要减量发展。2014年,我国人均粗钢产量已经达到600kg以上,与发达国家曾经的峰值水平基本相当;扣除净出口量,我国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大约为540kg,与世界发达国家高峰时期的用钢水平大致相当,并且明显高于一般发达国家当前的人均粗钢消费量。这意味着我们的钢产量已经达到高峰区,没有更多的增长空间,今后钢铁产业的发展将是减量发展、强化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未来我国对钢铁产品还不断增加新的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增需求量要高于过去,尤其是与最高峰时期的需求量相比。我国钢产量不断累积增加是肯定的,但与往年相比,需求量越来越大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国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只要看一看我们的空置房屋(“鬼城”)有多少,我们的户均住房数量有多少,我们的开发区(城市新区)的闲置土地、闲置厂房、闲置设备及其它闲置的建筑设施有多少,我们的钢铁企业负债有多少、利润空间有多少,就知道了。“钢铁产量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可能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水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错误论断。
部分工业化国家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峰值如下:美国711kg(1973年),日本802kg(1973年),韩国1278.1kg(2008年),德国660kg(1970年),法国485kg(1973年),英国473kg(1964年)。2004年~2013年世界部分工业化国家与中国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见表4。
表4 世界部分工业化国家与中国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kg)
国家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峰值
|
美国
|
434.7
|
396.9
|
447.4
|
398.2
|
362.3
|
225.6
|
297.7
|
322.6
|
342.9
|
333.8
|
711.0
|
日本
|
637.4
|
655.9
|
658.7
|
679.0
|
657.5
|
442.5
|
532.7
|
550.2
|
544.2
|
561.2
|
802.0
|
韩国
|
1048.5
|
1041.6
|
1104.6
|
1208.5
|
1278.1
|
986.2
|
1132.6
|
1213.9
|
1159.2
|
1105.5
|
1278.1
|
德国
|
467.3
|
467.3
|
507.7
|
557.4
|
544.4
|
353.1
|
491.8
|
549.4
|
498.0
|
507.3
|
660.0
|
法国
|
306.8
|
276.3
|
292.8
|
310.1
|
286.2
|
196.8
|
246.1
|
258.3
|
222.7
|
228.4
|
485.0
|
英国
|
250.5
|
203.1
|
238.9
|
239.3
|
212.3
|
126.8
|
162.5
|
177.0
|
163.4
|
153.4
|
473.0
|
中国
|
220.9
|
276.8
|
299.3
|
329.8
|
350.4
|
430.3
|
456.3
|
495.7
|
508.0
|
567.7
|
567.7
|
第四,外贸之路越来越艰难。一季度,我国出口31493亿元人民币,增长4.9%;进口23940亿元人民币,下降17.3%。其中,3月份出口金额下降14.6%;进口金额下降12.3%。 一季度,我国出口钢材2577.8万吨,出口平均价格约653美元/吨;钢材出口量同比增长40.7%,但出口金额仅增长15.8%。其中,3月份钢材出口量为770万吨,是今年以来的连续第二个月下滑,也是9个月来的新低。这表明,今年以来国内钢材市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我国出口价格不断下调(3月份降至最低),换来了大量的钢材产品出口。这种贸易行为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3月份钢材出口量的减少既说明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已经显效,又说明国内钢铁企业对于当前钢材市场供应过剩的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部分企业开始自发减产、转型升级。(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