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减产消息不断,分析师这么看!
2016/8/24 9:23:44 来源:我的钢铁 字体: [大][中][小] 分享
上个月,也就是2016年7月开始,钢材市场经历了一系列与“压减产能”“环保检查”这两个关键词密切相关的事件:从突然到来的G20环保检查,到工信部发布上半年压减产能的工作情况;从各省密集发布2016年及“十三五”去产能计划,到江苏立军令状淘汰地条钢;从工信部强调不能把去产能集中到年底完成,到唐山突然实施8月下旬的环保限产。
可以说一系列的事件看似分散但实际上都有所关联,对此笔者,有如下观点与各位分享,欢迎讨论:
1.压产能短期来看不等于压产量,但长期来看产量一定会降;
2.压产能真正的考验是长期停产的设备淘汰后怎么减;
3.国企央企主推兼并重组,民营企业主要通过提高门槛,环保就是提高门槛的主要手段;
4.环保检查后期的状态是频率更高,落实更严,绝不只有一两波;
5.压产能≠做空钢厂利润,行政手段下的去产能主要通过提高门槛和标准,让一部分企业保持盈利符合国家利益。
首先对于压减产能是否会直接影响今年的粗钢产量?笔者的观点是会影响,但今明两年十分有限。从近期调研数据来看(详情参见笔者本月调研文章“产能压减任务重目标是否能达到?——主要省市压减钢铁产能情况调研”),样本产能里有约73.5%的产能是已经处于停产状态,在这一部分的产能中又有近70%产能停产时间在半年以上,而这一部分产能基本上都是计划在今明两年淘汰,因此即使产能按计划退出,今明两年在产量上的减量也不会有太大表现,不过从长期来看,产能的压减最终必然会表现为产量的减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解释笔者第1和第2个观点。
从压减产能的手段来看,目前总结下来就是优质的国企央企兼并重组,民营企业通过提高准入标准来倒逼。毕竟相对于建筑钢材扎堆的民营钢厂而言,国有钢企多数已经转型为以板材、特钢为主要的产销模式,产品附加值通常较高,用途也相对广泛,生产工艺和研发能力也优于多数民营钢企,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产能的压减必然是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做大优势,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保留优势产能,淘汰部分不具优势的产能。
对于民营钢企而言,从近期的中频炉事件、时不时的环保检查可以看出,压减的主要手段是环保,但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门槛,提高产品质量和社会效益,破除低质低价产品对产业升级的阻碍。所以我们要明白的是,环保检查不是目的,而是目前这个阶段去产能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升级产业结构的手段之一,如果说去产能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一步,那么环保检查必然会贯穿在整个去产能的行动之中,7月下旬的突击检查仅仅是第一波,后期大概率会通过不定期或结合重大活动的方式来保持环保检查的持续影响,这就解释了我的第3和第4个观点的内在联系。
第5个观点是想要重新审视近几年形成的观点,即只有钢厂亏损的状态下才能推进去产能,由此延伸出来的观点就是只要仍处于去产能的阶段,做空钢厂利润的思路就持续有效。对此笔者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从逻辑上来看钢厂亏损有助于去产能,确实存在因果关系,但前提是只依赖于市场手段去产能,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显然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那么利润对去产能的影响就被大大弱化了。
另外从工业企业的周期角度来看,当处于去库存价格持续下降的周期右侧时,做空利润倒逼企业减产具有合理性,但是当工业企业进入低库存价格反弹的左侧初期时,继续做空利润并不符合行业趋势,目前钢铁行业正处于这一时间段内,大概率已经进入周期性修复的区间内,从理论上来看此时的操作思路应该是逢低做多利润才更为合适,短期操作上仍需要关注去产能具体落实情况。